山西多家煤矿优化调整班次和工艺工序,工人告别“两头不见太阳”
生产新风吹到井下作业现场
本报讯(记者刘建林 李彦斌)“以前,下夜班到家就上午9点多了。最近,矿上开展夜班改革,我早上7点多回家,还来得及送女儿上学。”这是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官地矿综采二队电工崔康俊近来的生活变化。
百余公里外,山西华阳集团新景公司综采二队职工张辰星的生活也迎来了变化。他虽然是8点的早班,但天不亮就要到矿上开始下井前的准备工作,以前回家天都黑了,“两头不见太阳”,“现在班后会开在了井下,比过去提前了1个多小时回家”。
近期,《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山西多家煤矿采访,听井下工人讲述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时长减少带来的可喜变化,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产新风。
长期以来,煤矿生产普遍实行“三八制”,即每班8小时、三班轮换,24小时不停作业。加上学习培训、班前班后会、洗澡更衣等流程,煤矿工人每班时长达10小时以上。
如今,煤矿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减班不减产、减时不减量”的同时,不少煤炭企业主动优化采区采面生产布局和工艺工序,推广实施“四六制”,有条件的矿井逐步取消夜班,不断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
据介绍,山西华阳集团旗下10座煤矿有3座已取消了夜班生产。该集团还在今年的职代会上明确提出,杜绝形式主义,优化每周两次的安全活动和班后会,减少职工无效工作时间。
点名、传达或总结工作任务、强调重要事项、安全宣誓……一直以来,下井前的班前会、升井后的班后会,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过去,上井后几分钟的班后会,需要等人员都到齐,有时要等1个小时。现在,班后会开在井下,当班存在的问题做到了人交人、手交手,不仅安全有保障,回家时间也提前了不少。”张辰星说。
无独有偶,今年3月,拥有150余座煤矿的山西焦煤集团,在职代会上提出了“四个目标”,即“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减少职工作业时间,让职工远离危险区域,将危险区域变为安全区域”,要求各基层矿厂转变观念,主动实践,结合各自实际优化调整班次和作业时间。
山西焦煤集团官地矿选取综采二队和掘进三队作为试点,一队一策,将早班、夜班作业时间分别压缩了约两个小时。“停止生产后由检修班进行专门检修,改变了过去‘见缝插针’式的检修,机器故障率降低了,开机率提升了。”掘进三队队长罗高攀表示,工人作业时间变短了,但工资收入没受多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