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以“六高六新”促科技成果创造转化

来源:广州日报
2024-04-29 10:51

原标题:以“六高六新”促科技成果创造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我们要大力推动下述“六高六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转化。

瞄准高端高新 以智库创新引领科技创新

一是大力开展国际前沿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长远前景进行系统性调研和预判,旨在识别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领域以及能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未来技术。技术预见强调政府在识别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前瞻性、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大力开展技术预见。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战略、科技、产业、政策“四位一体”技术预见和政策制定,纷纷加强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量子科技、元宇宙、区块链、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未来技术和产业布局。跨国企业也开展技术预见的方法研究。例如,西门子提出了“未来之窗”创新规划方法,为预测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识别关键技术、确定技术战略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二是着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着力培养使用视野开阔、经验丰富,具有前瞻性预见力、科学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跨组织领导力和战略规划力的战略科学家。大力建设综合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科技创新智库。科技创新智库是从事科技预见、科技规划、科技评估、政策制定的咨询研究机构,在凝练科学问题、判断科技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前瞻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立战略科学家培养与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相结合,科技创新理论工作者与一线科研人员相结合,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相协同,汇聚党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科创投资者、社会团体、用户等创新力量的技术预见智库系统,瞄准高新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技术预见,产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科学性和高效高质决策咨询功能的高端成果。

三是动态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智能、未来生物、未来网络、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技术加速发展,前瞻性布局、超越现实、勇于探索、持续迭代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正在引领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因此,我们要前瞻性开展技术预见,战略性布局未来产业,动态性修编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瞄准高端高新谋划发展。例如,最近几年,由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脑科学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一些城市因而与时俱进,纷纷出台专项产业政策,促进以上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聚焦高质高级 以平台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一是明确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和载体。要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和职责进行明确定位、系统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强大、高质高级、创新互促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二是锚定科技创新平台的目标定位。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成果的高质量创造、科技成果的高水平转化、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提升为目标。一要完善对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的考核评估,要以“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等为关键问题,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评价内容,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效为发展目标,开展科学有效的科技评价。要破“五唯”、立新标,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倾向,增加科技创新、产业创效、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重。二要发挥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对市场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优势,引导和支持其开展科技成果商业化评价。特别是高技术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投资人,他们经常带着各种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开展项目实地考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学识,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具有前瞻的眼光和科学的判断能力,因此他们的评估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与高水平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创投储备项目库,并通过项目路演、创新大赛等方式对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市场估值、发展前景等进行商业化评价。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关系定位。 一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与金融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如产业联盟)、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园区的互动关系,构建“科技+金融+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和模式,高质量服务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二要服务国家战略,把城市的创新平台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立足大湾区、面向全世界,充分发挥枢纽型城市高水平创新平台的资源汇聚、成果创造、服务辐射的功能。

立足高效高能 以协同创新推进生态创新

一是科学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科学把握产业集群差异化、阶段性、地域性发展特征,明确目标、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加速培育、重点突破,促进发展。要与时俱进做好产业集群发展的门类规划、空间规划,前瞻布局、分类发展、分步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统筹城市各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产业协同,促进现代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

二是建设性促进数字技术与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以政策创新、标准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效,实现数据流通之部门通、流程顺和数据准。例如,广州正在推进以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MiC(模块化集成建筑)建造房子,推进建筑的智能化、工业化和绿色化,“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在白云区和南沙区分别建设了两个工业化建筑的产业园区。但是,要全面推进这项工作,还需要加快建筑规划、建筑施工、建筑运维三大部门之间的数据链接,建设高效联动、发展连体、共创共享的产业生态,推进建筑工业化走向规模化。

三是系统性构建点突破、链联动、面集聚、网融通、体健全的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性、战略性科技创新功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未来产业,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开展重点科技攻关,攻克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实现科技创新“点”突破。大力鼓励行业企业研究机构聚焦开发应用研究,通过科技金融赋能,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形成关键技术、生产工艺、发明专利和工程样机,并将产品规模化量产推向市场,聚焦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创造,形成创新链路有机闭环,创新组织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创新“链”联动。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金融机构赋能、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空间集聚,建设产业园区先导区、拓展区和储备区,形成产业组织健全、产业空间集聚的产业集群,实现集群创新“面”集成。通过发展产业互联网,大力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以数据链融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和资金链,以数据要素赋能企业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和边缘集成,实现生产要素“网”融通。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引导、高能协调,实现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集群创新和生态创新的价值创造的点、链、面、网的高能级“体”融合,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融通,形成体系健全,共创、共生、共享、共赢的高能城市创新生态。

(张振刚,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